用什麼能夠描述中關村的創新魅力?是剛剛公佈的25席中國專利金獎中,中關村企業獲得的4席?還是輻射全國、不斷開花結果的中關村產業創新成就?或者是扎根硅谷的中關村創新中心?
  作為首都創新力量的龍頭,中關村正在用層出不窮的創意、創新,吸引著全國、全球的目光。
  技術創新“頂天立地”
  一塊約2釐米寬、20釐米長的褐色平板,用顯微鏡看,上面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探針。記者在實驗室里看到的這塊褐色小板子,是鄧興旺團隊剛剛完成的玉米全基因組育種芯片。它是全球精度最高的玉米全基因組育種芯片,將原來8年到10年的育種周期減少到4至5年。
  在科技界,有一句名言:科研發展要“頂天立地”。在中關村,科技創新的成果既能“頂天”——鑽研尖端;又能“立地”——讓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到科技創新的成果。
  與垃圾打交道的嘉博文公司,剛剛獲得了科技創新專利領域的至高榮譽。朝陽、西城等區域400萬城市人口所產生的餐廚垃圾,彙集到這家公司的處理車間,經過10小時後成為肥料。
  “我們10年來只幹了這麼一件事,就是研究怎麼把垃圾變成肥料。”懷揣著包括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親筆簽名、中國專利界的最高獎項中國專利金獎證書,公司負責人於家伊頗有感觸。
  除了企業耐得住寂寞的科研“苦修”,產業上下游喜慶“聯姻”後的協同創新讓中關村的創新力更加奪目耀眼。
  一座倉庫,堆著成千上萬種商品,不啻於一片汪洋。能否通過自動分揀設備大海撈針、迅速找到客戶所需要的貨物?這是考驗電商、物流企業的一大難題。近日,京東、宅急送、北京物資學院等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擔的“智能倉儲配送系統在電商物流中的應用示範”項目,獲得了中關村的支持。幫助他們實現大海中準確撈“針”的,除了幾家聯合體擁有的現代物流技術,更有中關村企業自主創新研發、代表全球先進衛星定位技術的北斗技術。
  創新支持無處不在
  11月18日下午1時30分,中關村軟件園廣場。還有半小時才開始的宣講會早已擠滿了人。“這是我見過最火的政策宣講會!”一個被擠在牆角,只能踮著腳聽講的小伙子說。
  這是一場中關村“新四條”政策的宣講會。兩個月前,有限合伙制創業投資企業法人合伙人企業所得稅、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、企業轉增股本個人所得稅等四項政策宣佈在中關村率先試點,這是繼“1+6”系列先行先試政策之後,中關村在創新創業政策領域的再次破冰。
  除了“1+6”、“新四條”這樣一茬接一茬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,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業投資企業積極性的政策出台,在谷歌眼鏡核心開發人員、谷歌研究院原高級研究員趙勇眼裡,中關村更有種說不清的“魔力”。
  “從谷歌辭職回國後,我在一個星期時間里約了10個投資人面談。結果前5個人全部明確表示願意投資!”趙勇不無激動地回憶。要知道,在早已過了巔峰期的硅谷,見10個投資人能獲得1個人的支持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事了。
  抱著創業期待,將人馬悉數搬到北京——像趙勇一樣掌握全球頂尖技術的留學歸國人員近年來不在少數。(下轉第三版)
  (原標題:中關村,昂起創新的龍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f82wfni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